News ID : 239547
Publish Date : 8/14/2025 7:00:40 AM
以居鲁士的名义建造路障,向伊朗人民的灵魂开枪

以居鲁士的名义建造路障,向伊朗人民的灵魂开枪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最近发布的一段向伊朗人民发表讲话的视频,不应被视为一种政治姿态或一时兴起的宣传手段。分析这段信息的内容、措辞、表达顺序以及发布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正在应对一场多层次的心理战,它既有国内目标,也有重要的地区和国际影响。

伊朗努尔新闻网:近期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发布了一段面向伊朗民众的视频。在视频中,他引用居鲁士之名,并提及诸如缺水等问题,号召民众抗议政权。这一事件不应仅视为政治姿态或临时性宣传行为。对该信息的内容分析、措辞选择、表达顺序及发布时间的考察表明,我们正面对一场多层次的心理战,其既有内部目标,也具有地区性与国际性的重要维度。

以居鲁士之剑进行破坏

内塔尼亚胡从一个在许多伊朗人心中几乎没有心理抵抗的点切入:对居鲁士的历史性引用。这位君主在民族叙事甚至某些宗教解读中具有象征性地位。此种切入方式打破了受众的初步心理防线,提高了信息的接受度。在心理战术语中,这种方式被称为“象征性掩饰”,即政治信息借助文化或历史权威的面具进入受众心智。

但在这一貌似正面的引言之后,话题迅速转向水资源危机与民生困境。此处虽援引客观现实,但其框架设置却引导受众仅归因于一个因素:政权无能。这种策略在战略传播研究中被称为“选择性标记”,即通过简化复杂性、突出特定因果关系,引导受众的推理路径向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内塔尼亚胡借此手法,试图向伊朗民众灌输政权管理崩溃的观念。

该信息将“历史自豪感”与“当下剥夺感”相结合,激发出强烈的情绪机制。从政治心理学角度看,当“现实”与“过去”及“应有状态”之间的差距以情绪化方式被强调时,社会愤怒便可能迅速从潜在状态转化为公开行动。这正是所谓的“身份二元化”,同时唤起自豪与屈辱感。以色列总理借此方式意图刺激伊朗民众的神经,鼓动其走上街头抗议。

一则信息,多重目标

此类信息的目标需从多个层面同时审视。在伊朗国内,其核心目的是削弱公众信任,将被动不满转化为主动抗议。在地区层面,将伊朗描绘为一个社会裂痕严重的国家,有助于在区域行为者心中削弱德黑兰的地缘政治分量。在国际层面,此类叙事可为加大经济压力甚至有限军事行动提供合法性,尤其当西方公众被引导相信伊朗正濒临内部崩溃时。即使在以色列国内,此类信息也具有重要功能:转移公众对政治与安全危机的注意力,重塑“强势领导者”的形象,显示其仍掌握对抗对手的主动权。

该信息的发布时间亦非偶然。其与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加剧的猜测同步,可能作为任何实地行动或破坏行为的心理前奏。这种时间上的协调,很可能是为了制造一种复合效应:心理压力、媒体压力与安全压力的结合。

最终,内塔尼亚胡的信息及以色列其他官员如纳夫塔利·贝内特、以色列·卡茨与斯莫特里奇重复使用的类似手法,应被视为一种复合型心理战的典范。此类战术通过对目标社会的身份与心理要素的精细认知与操控而设计。应对这类行动,既不能仅靠情绪化反应,也不能置之不理,而需采取两条并行路径:其一,揭示信息中所使用的策略与技术,以削弱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其二,真实而透明地回应信息所触及的问题,以减少其宣传利用空间。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抵御穿越历史与危机路径的舆论工程。

尽管可能显得重复,但仍有必要指出:以色列血腥政权的总理在与伊朗的12日战争中,已实际展示了其所谓“解放伊朗人民”的真实意图!在这场战争中,他造成逾千名伊朗民众殉难,其中超过五分之四为包括儿童、妇女与普通民众在内的非战斗人员。此外,在加沙地区两年间的暴行,造成逾六万人死亡,并广泛采用饥饿与封锁政策,其对“自由”的理解已昭然若揭。


伊朗努尔新闻网
Comments

first name & last name

emai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