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法国外交部长关于“伊朗正处于研发核武器的边缘”的言论毫无根据,在政治层面上极不负责任。这一声明是伊朗驻联合国代表阿米尔·赛义德·伊罗瓦尼在回应法国近期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的立场时所提出的。这一立场再次表明,巴黎不仅未能弥补其在核协议上的不作为,反而正以不稳定的姿态削弱外交进程。
长期以来,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扮演着施压者的角色。在2015年核协议谈判期间,法国团队相较于其他1+5集团成员采取了最为强硬的立场,多次推动超出谈判框架的附加条件,并试图为地区合作设立政治限制,从而导致协议进程陷入僵局甚至停滞。事实上,法国在谈判中充当“坏警察”,利用战术性干预破坏1+5框架内部的协调,并确保任何协议都带有施压的空间。
这一策略在2015年核协议签署后并未终止,反而在2018年美国退出协议后更加明显。法国不断利用威胁性语言,尤其是依赖触发条款(Mechanism Trigger),试图将法律工具变成政治施压手段。近期有关重新激活触发机制的威胁正是这一策略的延续,其本质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一个未能履行自身核协议承诺(例如INSTEX经济合作机制)的国家,却站在指责伊朗的立场上。正如伊罗瓦尼指出的,“这种行为在法律和程序层面上无效,不仅不可接受,也会削弱安理会的公信力。”
从战略层面来看,法国的行为应被视为欧洲反向施压策略的一部分。欧洲三国集团(E3)在伊朗问题上始终采取被动立场,未能平衡核协议的承诺,反而放任美国单方面行动。无论是在特朗普退出核协议期间,还是在拜登政府未能兑现恢复协议承诺的阶段,欧洲都未愿意付出政治成本维护协议。而如今,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已经演变为政治施压,巴黎也从“不作为”转向“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触发机制这样的法律工具正在变成外交谈判之外的政治交易筹码,这不仅影响伊朗核问题,也可能损害整个国际争端解决体系的合法性。法国执意推行这一策略,使其从一个积极谈判方沦为机会主义的讹诈者,进一步加剧地区不稳定。今日法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延续着2015年谈判中的破坏性模式,但不同的是,在美国不再发挥平衡作用、欧洲内部实力薄弱的情况下,这种立场变得更加激进和充满威胁。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