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随着美伊间接谈判第一轮在阿曼结束,并达成在罗马继续谈判的协议,外交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谈判不仅仅是寻找即时解决方案,更是为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新博弈铺设轨道。马斯喀特的谈判更多是为规则和框架奠定基础,而罗马的第二轮谈判预计将更具针对性,双方将对各自的诉求和谈判能力进行更精确的权衡。
谈判地点转移与欧洲的角色
谈判转移至罗马,恰逢欧洲面临合法性危机与分裂,这可能是美伊双方试图恢复欧洲在伊核问题上的外交信誉的一种努力。对伊朗而言,欧洲的参与意味着减少对华盛顿压力的单一关注。这一变化至少在心理层面可能促使欧洲避免激活“触发机制”,这一机制对欧洲国家也无益。
特朗普的双重行为与谈判心理
尽管谈判双方传递了积极信号,但隐藏的现实仍需关注。特朗普在两次声明中称谈判“相对不错”,但同时也提出军事行动作为可能的选项。这种双重行为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典型模式,基于威胁与协议的策略,旨在最大化获取利益。
当前需要分析的不仅是谈判内容,还有其心理与政治环境,以及影响谈判方向的关键因素。包括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多个角色都试图影响谈判进程。例如,以色列传统上反对任何赋予伊朗核合法性的协议,而沙特则寻求区域平衡以满足其经济发展所需的安全需求,这离不开美伊互动。
推动协议的因素
一系列协同因素使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增加,即使是有限和暂时的协议。首先,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倾向于绕过传统的官僚结构和历史障碍,寻求快速的外交胜利以巩固其国内外的政治地位。
其次,谈判范围的限制也促进了进展。目前谈判仅限于核问题和解除制裁,这对华盛顿来说更易管理,对德黑兰来说则有明确的红线和诉求。
此外,区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为谈判创造了条件。以色列与沙特之间的分歧、加沙的持续冲突以及阿拉伯-以色列联合游说能力的下降,都减少了对谈判的阻力。
伊朗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表现出探索新外交路径的意愿。这种态度与白宫的急迫心态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动力组合,可能在短期内促成一个操作性协议。
特朗普的媒体策略与多线博弈
尽管如此,决定性因素仍是特朗普本人。他的行为方式与传统的美国外交体系不同,更具个人化和机会主义。与拜登政府相比,特朗普对伊朗问题的态度更灵活,愿意达成一个表面上的双赢协议,但更注重其媒体和历史意义。
特朗普的快速达成协议的意愿更多源于心理和媒体动机,而非对多边主义的信念。他希望塑造自己为“伟大协议缔造者”的形象,无论协议的实际可持续性如何。军事威胁更多是心理战术,旨在加速谈判进程并获取最大利益。
这一心理战术不仅针对德黑兰,也旨在安抚以色列的安全担忧,并管理美国右翼犹太游说团体的期望。通过威胁,特朗普既能稳定内塔尼亚胡政府,又能在协议后塑造“伊朗在压力下屈服”的国内叙事。
最终博弈:等待特朗普的决定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特朗普并非战争型领导人。他多次表明,如果军事行动成本过高,他愿意迅速改变策略。在伊朗问题上,尽管威胁和展示力量仍在进行,但特朗普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可宣传的协议,而非高成本且不可控的军事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角色和双方对公众舆论的处理也变得至关重要。伊朗在这轮谈判中采取了新的媒体策略,强调信息控制、协调传播和突出谈判的相对成功。这一策略是对特朗普媒体导向的谈判方式的聪明回应。
美伊谈判已进入一个阶段,尽管距离达成协议仍有距离,但主要角色已清楚地识别了红线、机会和威胁。最终决定仍将在华盛顿做出,而马斯喀特和罗马的谈判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为协议奠定基础的政治博弈。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