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美国“互惠关税”政策的后果 最近,美国“互惠关税”政策的后果愈发明显: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美国消费者因恐慌而囤积商品,以及国际社会对该政策的强烈谴责。这些现象再次凸显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低接受度。4月5日,中国政府明确反对美国滥用关税政策,声明:“经济霸凌将导致反噬,世界不会回到孤立和分裂的状态。”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路径,自由合作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今日全球贸易网络并非由单一国家主导,而是生产力发展和各国相互依存深化的自然结果。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体现了最基本的全球化形式。自3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来,全球贸易额已从1994年的约5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3万亿美元。这一进程促进了商品与资本的流动,推动了技术和文明进步,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显著提升了全球福祉。
美国的双重态度:既是受益者,又是破坏者
尽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长期占据全球GDP的25%以上,并凭借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巨大,但近年来,美国却拒绝承认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成就,反而将自己描绘为“不公平全球贸易体系的受害者”,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破坏者。
三个主要原因:
以贸易战为手段争取更多利益;
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
通过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维护其经济霸权地位。
历史经验与经济教训
历史证明,美国的单边关税措施常常适得其反。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约2000种进口商品征收超过50%的关税,旨在“保护美国工业”,却导致了经济大萧条与全球灾难。2018年,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被称为“21世纪最昂贵的政策实验”,结果是每年让美国消费者多付出570亿美元的生活成本,反而加剧了经济问题。
全球贸易的不可逆性
当前,美国仅占全球商品进口的13%,远低于20年前的约20%。试图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行为越来越难单凭美国推动。《金融时报》指出,夸大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是一种误判,如果美国选择对抗大多数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结果将不是“经济全球化”,而是“世界的美国化”。
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力量仍占上风 尽管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其前进势头难以阻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深化、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进展以及金砖国家扩展,都表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力量仍在蓬勃发展。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是完全否定全球化,而是推动一种更具包容性、惠及各方的经济全球化。
合作是全球发展的关键
在深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中,发展机会只有通过“拆墙”而非“筑墙”、通过“握手”而非“出拳”才能实现。推动更加开放、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试图通过设置壁垒阻挡经济规则的行为,终将被全球化的浪潮所击败。